2021年以來,東營市東營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實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著力提升社區人居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全區25個社區被命名為第一批山東省綠色社區。
“綠+紅”,黨建引領發展。將綠色社區與“紅色物業”融合發展,發揮黨建引領的強大優勢。區級成立“紅色物業”建設領導小組和物業服務行業黨委,組建工作專班實行集中辦公;4個街道全部成立物業管理辦公室和“紅色物業”共建聯席會;6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全部成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紅色物業聯盟”;409個城區住宅小區全部成立了小區黨組織,215個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194個小區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深化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區級向街道下放物業合同備案、業主委員會備案等17項物業管理審批服務權限,不斷強化街道對物業管理的話語權。探索推行“網格+物業”模式,細化社區網格員12項日常檢查內容,在物業項目部設立網格員辦公點,通過人員融合、組織融合、陣地融合、服務融合,實現治理和服務的同心同向。
匯泉社區黨群驛站 青山社區紅色物業議事平臺
“綠+藍”,專業力量下沉。搭建社區居民、居民委員會、相關部門以及第三方社會組織參加的溝通議事平臺,形成“社區+城管”“服務+執法”的工作模式,精準掌握城市管理領域問題、苗頭,及時協調處置化解矛盾。街道黨工委每季度召開1次“紅色物業”共建聯席會,社區黨委每月召開1次“紅色物業”議事會,小區網格黨組織每周召開1次議事協商會。推動公安、行政執法、住房城鄉建設、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等9個部門80余名執法人員,以“三下沉”片區管理中心為基本單元,根據不同部門性質確定下沉頻次,實現執法力量常態化進小區、進網格。2021年以來,共計召開議事會議、聯席會議300余次,協商解決群眾反映問題2180余個,依法對90余項違法違規問題進行了查處。
專業力量“三下沉”
協調處置化解社區矛盾
“綠+黑”,油地融合協調。在充分尊重勝利油田居民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融合社區、網格員、“紅色物業”建設等多元機制,制定具有油地特色的社區居民融合治理公約,開展豐富多彩的“油地一家親”活動,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著眼“接得住、管得好”,深化油地黨建“三通四融”,推動油田物業企業和物業項目黨組織全部到社區、小區報到,85名油田移交小區物業項目負責人兼任小區黨組織或議事會成員,油田小區深度融入全區物業管理總體布局,物業服務質量穩中有升。對于物業失管小區,按照“政府兜底、先償后買、市場化運作”方式,每月每平方米給予0.51元財政補貼,將16個失管小區引入國有性質物業企業和社會化專業物業企業,有效破解老舊小區接管難問題。
黃河路街道油地融合黨群活動
“綠+綠”,根植綠色理念。全區成立了包括社區在內的293個志愿服務組織,搭建了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基地(公園、廣場)、愛心驛站等788個陣地點位網,實現了志愿服務全覆蓋。組織開展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理念、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宣傳培訓,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開展綠色生活主題宣傳教育,使生態文明理念扎根社區。
匯泉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宣傳 玉景社區充電車位建設
“綠+彩”,設施建設提升。將綠色社區創建與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有機融合,提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托幼、養老機制,開辦各類社區學校、書吧、“四點鐘課堂”、周末講堂,軟件、硬件一同提升。
玉景社區城市書房 物華社區智慧養老餐廳
逐步打通城市“斷頭路”,改造“卡口路”,敞開“小區路”,暢通道路微循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完善“15分鐘生活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改造老舊小區16個,涉及居民3513戶,累計投資3774萬元。2022年計劃改造老舊小區28個,涉及3596戶居民,計劃總投資3652.72萬元。
中山社區加裝電梯
加強智慧社區建設,充分運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創新監管方式,積極推廣東營區智慧物業管理平臺“勝利東營APP”,完善“紅色物業”“物業那些事”“電商運營”等功能板塊,把物業服務“送上網”,把紅色物業“推上線”。目前,“勝利東營APP”注冊用戶近6萬戶,受理解決居民線上投訴問題1200余件。高標準打造錦城社區、玉景社區等智慧社區,布設智能感知設備,建設智慧安防平臺,實現社區住戶、人流、安防、報警等實時監控,打造“云政務”,實現社區內查業務、辦業務,通過數字賦能促進治理精準化,實現“線上監測,線下精準治理”,著力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錦程社區智慧管理平臺
(東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供稿)